近年來,政務服務“減材料”“減環節”“減時限”成效顯著,但部分領域依然存在證明程序繁瑣等問題。目前杭州正考慮用信用解決這類問題,讓辦事“靠證明”向“憑信用”轉變。5月6日,杭州數字化改革專題會議審議了“信用杭州”應用建設方案,進一步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、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。
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、法治經濟,社會信用體系則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。夯實信用基礎關鍵要靠制度,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。根據“信用杭州”應用建設方案,杭州將再造無違法違規證明流程,實現企業在上市、融資、招標投標、評優評先中,用一份信用報告代替多個證明。據了解,5月底前將先上線公積金、醫療保障和安全生產等7個領域。7月底前,完成15個領域上線。我們可以期待一個信用環境更為優良的杭州。
當前,“信用”已經融入人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景。杭州也在積極拓展信用惠民場景,圖書借閱信用免郵、信用預約體育場館、免押租用體育器材等,這些會促動更多人展開信用生活。事實上,信息社會本身就是信用社會。當個體在信息時代被高度“信用量化”,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“信用時代”。深悟信用的價值和意義,以行動踐行誠信原則、崇揚誠信風尚,這是每個人對自己、對他人、對社會的承諾與擔當。
信用體系是社會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,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“基礎樁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,要警惕征信的“泛道德化”。比如,有些地方動輒宣稱不交物業費、走路闖紅燈就要上征信記錄。也不能因為一時的信用污點,就戴上永久性的“枷索”。這些需要讓征信的“主業”更清晰,跟進“信息修復”制度。像杭州在辦理積分落戶前,就可隨時查詢本人信用狀況和扣分情況,還能實現線上修復和異議處理。因此,通過健全完善相關信用制度,著力構建寬嚴相濟新格局,信用監管才更有力度和溫度。
國之信,重九鼎;人之信,諾千金。信用是市場經濟的“硬通貨”,讓社會運行的成本大幅降低,也讓公平正義、互幫互信的光輝灑遍每一個角落。隨著規則的逐步健全完善,信用體系建設將走上更為規范化的道路,為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。
(鄭莉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