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/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肖顥 鄒斌
文/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周治濤
少年時所癡迷的事物,像草種埋入肥沃的土壤,會瘋狂生長。在小滿心中,球鞋就是他的那顆種子。
小滿和他滿屋的運動鞋
小滿本名張陽,因眼睛受過傷,害怕強光,所以平時都戴著一副墨鏡。
休閑時喜歡在小區院子里玩籃球
小滿從小癡迷球鞋,1996年他到新加坡念高中,各種新款球鞋讓他大開眼界,收集籃球鞋更是近乎瘋狂。
球鞋不但把他帶進球場,還把他帶進了一條冷門路。
修復的鞋多是限量版運動鞋,其中不少身價昂貴
回國后,小滿拒絕西裝革履的上班族生活,熱衷在網上分享自己修鞋經驗,并找到了自己特立獨行的生存方式。
修好一雙鞋往往需要一周甚至一個月
小滿把家里改造成工作室,最夸張的時候,展架上擺滿了近400雙球鞋。
球鞋修復并不簡單,失敗,摸索,再失敗,再摸索……
查閱各種運動鞋的資料
擺弄進口的小刷子、清潔劑、進口混合膠水,與各種品牌的舊球鞋,進行一場又一場的試探與較量。
自學修復籃球鞋的經歷,是一種修煉,一種自己跟自己較勁的生活方式。
很快,小滿成了網絡紅人。
很多球鞋玩家、藏家慕名找到小滿,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,球鞋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。
對技術的追求讓他有些固執,對球鞋文化的理解又讓他有些前衛,對生活的態度還讓他有些頹廢。
三十歲的時候,球鞋對小滿而言,已經與錢無關。
遇見喜歡的鞋子,免費也修,因為這樣能讓他感受到樂趣,至于不熟的網友能拒絕就拒絕掉,畢竟修復一雙普通的球鞋過于乏味。
越是癡迷一樣事物,越是容易陷入快樂和痛苦的循環。
如今年近四十歲,小滿正試圖疏遠球鞋。
一方面,修復球鞋頻繁接觸膠水等化學原料,對人體的傷害不可逆轉;另一方面,除了球鞋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關心的人,和值得關注的事物。
他更想做一名新舊球鞋文化的擺渡人,花一些時間思考。
去鉆研茶道、去收集唱片,去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,讓那些藏在球鞋里的青春,重新煥發生機。
小滿還收藏了各種珍藏版的球衣
在人生的旅途里,小滿希望球鞋將他帶往的,并不是一條狹窄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