極目新聞記者 張揚
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“母親節”。在這一天,人們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,最常見的就是送康乃馨。不過,母親節并不是我國法定的正式節假日,而只是一個國外的舶來節日。
盡管如此,這不代表著我們國家不尊敬母親,不愛戴母親。恰恰相反,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孝敬母親,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對母親的愛,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中,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和特定民族精神的底蘊。
朗朗上口的兒歌,承載了最樸素的情感
大家小的時候都聽過學過兒歌,其中很多兒歌都關于母親的,比如《世上只有媽媽好》《我的好媽媽》《媽媽的吻》等。這些耳熟能詳的兒歌其知名度可謂是家喻戶曉,而之所以有這么高的傳唱度,正是因為它們非常直接地表達了小孩子對媽媽最樸素的情感。
《世上只有媽媽好》,這首歌曲充滿了對母親的深情厚愛,作為影視插曲出現在《媽媽再愛我一次》和《苦兒流浪記》中,在許多人的記憶里都是一枚重量級的催淚彈。而進入新世紀后,即使沒有看過這兩部電影的人,也對這首歌的旋律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——畢竟這是打從娘胎里出來就開始聽的了。即使我們長大了,偶爾嘴邊也會無意識地哼起“世上只有媽媽好”。
《媽媽再愛我一次》海報
《我的好媽媽》講述了媽媽辛苦一天下班回家后,孩子們熱情地為媽媽獻上了一杯茶,表達了孩子們對媽媽的熱愛之情。歌詞朗朗上口,簡單易學,也是一首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兒歌。這首歌的調子非?;顫?,內容樸實卻非常溫暖有愛,不僅表達了對媽媽的疼愛之情,更能夠教會寶寶懂禮貌孝敬媽媽,因此這首歌是很非常值得給小孩子聽的。
其他還有《媽媽的吻》《魯冰花》《燭光里的媽媽》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歌頌母親的歌曲,它們都非常直接地表達了中國人對待母親那種樸素真摯的感情,反映了中國式母子特有的人文情懷。
古代詩詞寄托了對母親最深沉的愛
現代人有兒歌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熱愛,而在古代人們也用詩詞來歌頌母愛,孟郊那首膾炙人口的《游子吟》便是歌頌母愛的巔峰之作,千古流傳不衰。
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?!比姏]有華麗的辭藻,沒有任何煽情之語,將母親為兒縫衣的情景娓娓道來。詩中無一情字,卻展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;詩中無一語煽情,卻把母親那無言的最純真、最無私、最不求回報的愛訴說得蕩氣回腸,催人淚下。
《游子吟》
而其他著名的詩人也都寫過關于母親的詩句。如白居易的“母別子,子別母,白日無光哭聲苦”;李商隱的“母愛無所報,人生更何求”;李白的“老母與子別,呼天野草間。白馬繞旌旗,悲鳴相追攀”。
而清代蔣士銓的《歲暮到家》更是其中的上佳之作。詩中講述了詩人過年回家的場景,特別是下半首“見面憐清瘦,呼兒問苦辛。低徊愧人子,不敢嘆風塵”,令人感嘆,于心有戚戚焉。
《歲暮到家》
母親心疼外出歸來消瘦的兒子,問道一年在外辛不辛苦。而“我”本就因為不能盡孝愧為人子,不忍心向母訴說在外的艱辛,再惹得母親擔心和憂慮。這真的像極了各位打工人年底回家過年時,面對老母親的關心,只敢報喜不報憂的樣子,看來古今概莫能外。
時間都去哪了?表達愛,不用等“母親節”
不管是古代的詩詞也好,還是現代的歌曲也罷,其實其本質都是人類最基本樸素情感的表達,這種感情不分古今,不限中外。古代提倡“孝道”,現代人們過母親節,都是對母親愛的表達。
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出第一聲啼哭后,母親便成了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。我們一直生活在母愛的澆灌下,母親為我們的成長操碎了心,累彎了腰,染白了頭。
看著母親臉上的皺紋,我們時常愧疚不能經常陪伴在媽媽身邊。所以我們選擇在母親節這一天,用寫賀卡、送鮮花和蛋糕等方式,來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。
不過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的歲月中,經常去關心下媽媽,不用什么禮物,也許只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能讓媽媽高興上一整天。
假設你在外地工作,一般而言,一年只有過年或者“十一”長假期間才能回家,滿打滿算也只能在家待14天。除去走親訪友的時間,陪伴媽媽的時間就更少了。那首《時間都去哪了》,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?
所以,別再等“母親節”了,現在就拿起電話,陪媽媽說會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