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4月17日
公司介紹:榮邦科技有限公司,2009年成立于廣州,是中國銀聯投資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,為企業的供應鏈活動提供數字結算和數字金融技術服務,在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貴陽等地設有分公司。
一、供應鏈金融的資金來源
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供應鏈金融的資金來源,那就是“都是銀行的資金”,但呈現在市場的,除了少數銀行和保理資金外,絕大部分是企業資金。而企業資金包括民企資金,以及涵蓋地方國企、央企的國企資金。區別于銀行資金刻板的標準化產品,企業資金參與供應鏈金融為“應景式”、“可協商”的金融,形成了更加高頻的供應鏈金融。估計供應鏈金融的資金來源占比,銀行占約15-20%;非銀機構如保理、小貸占20-25%;企業資金方占比超過50%。
商業銀行主要偏好對強信用大企業的上游供應商,核心邏輯是還款比較能保障。即使有了核心企業的背書,銀行對其下游供應商的支持少一些,偏好大消費類、不受經濟周期影響品類,核心邏輯是產品一直能賣,比如蒙牛牛奶、雅迪摩托。以有額度上限(一般為300萬、500萬)的授信為主要形式。授信流程的繁鎖。好在銀行資金利息的優勢部分抵消了融資方對流程繁瑣的厭煩。
保理公司必須謹慎地將資本金投向優質的資產,才能將資產轉讓給銀行獲取資金,投放到下一批業務。因此,保理公司也偏向強信用大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受讓應收帳。保理公司的準入和放款同樣繁瑣,需要核心企業的業務、法務、財務配合完成其供應商的應收帳權益轉讓。
央國企、上市公司主要依托自身的信用從銀行獲取資金;民企主要通過“劣后”的方式,從央國企獲得資金。企業資金方以貿易、倉儲物流等方式,大量參與到供應鏈金融活動中。
二、銀行資方和企業資方如何介入供應鏈金融?
供應鏈金融,按企業在進貨、轉化、銷售三階段的資金需求,可分為訂單融資、存貨融資或加入了第三方監管的倉單質押融資、和應收帳融資。
銀行和保理公司介入供應鏈金融,基本不參與訂單融資,存貨融資很少,偏向于已交付、形成應收帳之后——本質上是因為,銀行和保理公司不參與貨物質量和數量的管控,不參與倉儲、物流等實質性的業務風險管理。銀行授信,以信用評估為主要手段,也就是篩選出誰有穩健的現金流還錢;抵押品并非銀行所希望:逾期收不回借出去的款,已經對個人、支行、分行不良率都產生負面影響;催收或處置資產是贖罪、并非功勞。
那么誰能承擔實質性的風險管理呢?是企業,而且是供應鏈中的大企業,更了解市場,有能力和人力進行實質性的風險管理。有一回兒,為飼料核心企業的經銷商融資,項目授信完成了,銀行催著核心企業上量,核心企業回復,“這會兒鬧非洲豬瘟呢!還敢上量?”這是實質性的風險監控和規避。
企業資金方參與到供應鏈金融則更靈活,以貿易融資的方式切入供應鏈,
1、代融資方采購,通過“收保證金+控貨+逾期則沒收保證金并處置貨物”來規避風險;
2、或取代融資方,與下游大客戶簽訂銷售合同“控還款來源”,進行實質性的風險規避。
國資委2021年下半年,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,限制央國企的融資性貿易行為,也就是限制“只出資金,做大收入”的行為;但如果結合科技手段,對貨物、倉儲、物流進行管控,實實在在參與到供應鏈的業務,則不在被限制的范圍。如有供應鏈交易管理、貨物管控、融資主體風險監控和預警方面的需求,歡迎聯系我們。
三、供應鏈金融的利率多少?
很多人會問資金成本是多少?不管得到什么回答,反應都是“高了”,隨即進入砍價環節。其實砍價作用并不大,更重要的是理清楚風險管控,利率背后有它的邏輯。
利率定價≥資金成本+風險定價+各參與方的運營費用
利率中變動最大的部分就是風險定價。風險定價簡單地說,就是收不回來的錢的占比;說得多一點,還包含催收的費用、處置抵押品的損失。
最常見的風險定價還不是銀行,是保險公司的意外保險產品。保險公司推出意外保險,收的保費,一定要大于賠付的費用,否則保險公司是不能持續經營的。也就是:
保費定價≥ 賠付比例 + 保險公司運營費用
銀行與保險公司相比,公式的兩端多了資金成本,也就是攬儲的成本、或者是同業拆借的成本。
1、五大行攬儲成本最有優勢
工、農、中、建、郵儲五大行,攬儲成本最具優勢,因為歷史積累下來的網點多。中信、平安等股份制銀行次之。網點少的銀行往往攬儲成本高,幾家小銀行一年期定存,給出了4%的年華利息。浙商銀行等城商行攬儲不夠,通過同業拆借,那么資金成本就高。銀行的規模不夠大,分攤下來運營費用也會高一些。
某大行的支行長曾這樣說,“我們的資金成本(筆者注:其實是利率定價),是總行給我的綜合成本,加上支行的運營費用,一般在總行資金成本的基礎上,上浮60%;特殊行業,比如農業,上浮部分可以減少到30%。但是我這個利率,不包含任何風險定價的哦,0.2%的壞賬,從客戶經理到信貸審查都會下崗的。你們有什么增信措施?畢竟要對儲戶的資金負責呀。
假定3%是銀行攬儲成本,可以理解為:利率定價 = 3%攬儲成本 + (3%x60%運營費用) = 4.8%,但是這是不能承擔任何風險撥備的利率定價,銀行要求強擔保。
擔?;蚵募s保險的成本是多少呢?一般1.5-2%,而且擔保公司和履約保險公司并沒有實質上的風險管理能力,只能看作是“增信”的“運營費用”,而不是風險管理費用,所以大部分供應鏈融資項目,擔保公司又要求核心企業再擔保。
2、由核心企業兜底的上下游企業融資利率
那么誰能做實質性的風險管理呢?還是企業,而且是供應鏈中的大企業,自身有足夠強的信用兜底。
評價核心有足夠強的信用的一般標準:營收20億以上,不能虧損,資產負債率不能高于60%。
如果融資主體還不了錢,核心企業則以“代償”、“差額補足”等形式補給銀行。跟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很像,核心企業要收取一定的增信費用。
3、少部分銀行跨出了風險定價的步子
長期以來,銀行被詬病為風險定價能力弱。少部分銀行也往前走了一步,不需要核心企業兜底,自己來承擔風險,將風險定價加進了利率定價。
各種場景的壞賬率,各種行業的壞賬率,各地區的壞賬率,某地區某個行業中規模在某個區間段的企業信貸壞賬率,經過幾十年的積累,銀行心里是有數的。據說某地區的貨車貸,壞賬高達7%,按照“利率定價=資金成本+風險定價”的原則,利率能低嗎?
如果企業都希望降低利率,就必須降低行業性、地區性的壞賬率,這就要求全社會的個人和公司,在還款方面摒棄“我能借到錢是我的本事,憑什么要還?”的想法;在借債經營方面要平衡考慮,量力而行。
銀行仍然希望跟核心企業合作,一次過服務一大批小而散的商戶融資,有著風險分散好處;在大批客戶的情況下,實際風險發生的比例,才不至于跟風險定價的預測差太遠。
有位行長說:對公大項目融資就像冰塊,貸出去了,回來可能啥都沒有;小而散的個貸,象是一捧沙,貸出去了,一大部分還可以撿回來。這個比喻說的是個貸,但換成小微企業融資,同樣適用。
假定某個地區、某個行業的小微企業信用貸壞賬率在3-4%。如果銀行的攬儲成本在4%,運營費用在1-2%,這個行業的小微企業的信用貸的利率定價就在是 8-11%。
四、B2B平臺上的商戶融資
B2B平臺公司按信用也分兩類,一類是自身信用強、能夠為會員商戶提供增信的,和另一類不具備信用背書能力的。第一類的代表是找鋼網、能鏈,通過股權融資和經營積累發展起來的資產規模較大(20億以上),能夠以代償、回購等方式向銀行補上平臺上的小微企業還不上的錢,在供應鏈融資所起的作用跟上文的核心企業差不多,此處就不再重復。下面討論, B2B平臺公司不具備信用背書能力情況下,B2B平臺商戶融資的市場情況。
銀行對與B2B平臺公司合作還是相當歡迎的,畢竟一次性就可以大量獲客,對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,銀行希望平臺上的商戶越多越好,最好1000以上。因為銀行與B2B平臺對接也有投入,如果只有5%的商戶融資,也就是進件率,算下來也就50戶,50戶申請了,還要預著有些通不過,投入的科技費用都覆蓋不了。下一節咱們詳談。
五、金融科技用在供應鏈金融的哪些環節?
銀行內的存貸系統就不必說了。咱們說說存貸系統之外,需要些什么數字化手段,來促成供應鏈融資?
1、交易數據采集:比如從核心企業的ERP系統中,采集向上游供應商的采購數據、向下游經銷商的銷售數據,傳遞給銀行,對大批量的小微企業進行核準,一來是確定經營穩定、有還款能力(一般需要跟核心企業合作兩年以上的小微企業,才能準入);二來根據實際已經發生的業務,計算授信額度。
2、融資流程信息化:包含對融資主體的授權代表進行認證、上傳公司證照、公司賬戶打款認證、申請電子證書(相當于電子公章)、簽訂電子合同、申請授信、支用放款、催收管理等
3、資產包管理:比如在以核心企業應付帳為基礎的資產證券化(ABS)項目中,核心企業導入合同、發票、履約證明等形成資產包;券商按照發行額度靈活切包,比如還有三個月到期的應付帳;發行成功后將資金發放給融資人,并更新融資人的權益狀態;核心企業付款后更新債務的狀態等。
4、貿易融資的交易管理:企業資金方以代采、或托盤的方式提供資金,最佳做法是將采購和銷售是一一對應地管理起來,科技用于客戶管理、代采管理(銷售)、采購管理、貨物監控,倉儲監控、在途監控、賬戶資金監控、發票管理。
5、信用的傳遞:市面上中企云鏈、簡單匯等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云鏈、云信、金單等產品,是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給上游的供應商,核心企業開具電子債權憑證,相當于核心企業作了確權,并可進行分拆、多級流轉。各銀行也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確權和信用傳遞產品,諸如XX鏈之類的;銀聯則聚合各大銀行的產品,推出了電子債權憑證聚合平臺。
6、資金管理:將資產包證券化融回的資金批量轉賬給多個權益人,比如供應商;對受益方扣費、分配給項目的各服務商。
榮邦科技在服務各行各業的過程中,與各大銀行展緊密合作,將金融服務外延到各產業鏈中的企業。歡迎接洽。